慎初古法釀造:端午制曲、一年生產周期、二次投料、九次蒸煮、八次發酵、七次取酒。
技為酒之血,醬香酒“12987”百年年造技法
一年一翻新,一年一輪回
茅臺鎮醬酒在時間的祭壇上,用十二個月完成了對天旭輪回的虔誠與仰望。
一年一個生產周期
茅臺鎮醬香型白酒的生產周期為一年,在端午節期間開始制曲,到重陽節期間下沙(投糧),經歷九次蒸煮,八次發酵,取酒七次,再經過精心的勾調,才能封壇入存,整個過程需要經歷一年的時間。
端午制曲
端午制曲是指在端午至重陽節這段時間,選用優質小麥制造高溫大曲。在這段期間,茅臺鎮日平均氣溫較高、濕度比較大、空氣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多且較為活躍。經過千年來不斷實踐、歸納、總結,一年之中,這個時間段是指曲的最佳時期。
兩次投糧,下沙和糙沙
茅臺鎮醬香型白酒每年(即一個生產周期內)只投糧兩次,即下沙和糙沙各一次,在以后的釀造環節中不再投入新的糧食,只將酒醅反復發酵和蒸煮。
重陽下沙
是指醬香型白酒釀造時候的第一次投料,在茅臺鎮稱為“下沙”,第一次投料都是在重陽節,即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。在這天,茅臺鎮會舉行隆重的祭水大曲,曲禮完畢后每個釀酒企業就紛紛開始進行第一次投料工作。
九次蒸煮,周而復始
九次蒸煮,顧名思義,就是蒸煮九次。首次下沙(投料)后清蒸一次,糙沙(第二次投料)混蒸一次,前兩次蒸煮變成釀成而未過濾的酒,再進行第三次蒸煮,得到“熟糟”。“熟糟”再經過攤涼、撒曲、堆積、下窖、封窖發酵、開窖取碚醅、蒸酒論次的循環,每個環節中都有一次煮蒸,整個過程共有九次蒸煮。
八次反復發酵
茅臺鎮醬香型白酒在釀造期間,從第三輪開始不再投入新的糧食,但是由于原料粉碎或較粗,醅內淀粉含量較高,隨著發酵論次的增加,淀粉會被逐步消耗,直到第八次發酵結束后,醅內的淀粉含量仍在10%左右。
七次取酒,各不相同
茅臺鎮醬酒在釀造過程中真正取酒是在第三次蒸煮后,到了每年的十二月和次年的一月份,才開始第一次取酒,取酒完畢之后再對酒糟進行攤涼、加曲、堆積、下窖、封窖發酵等流程,如此周而復始,每月一次,共需要經歷七次取酒。在七次取酒中,第一二次取出的酒,酸澀辛辣,第三至第五次取出的酒稱為“大回酒”,第六次取到的酒稱為“小回滿”,第七次則稱為“追追糟酒”。每一次取出的酒都有用處,任何進入到市場的茅臺鎮醬酒,都需要經過不同批次酒之間的勾調。
三年以上,封壇時光
新釀造的醬香酒,入庫以后經品嘗鑒定類別(醬香、窖底、醇甜),裝入容量為幾百公斤的大酒壇內,酒壇貼上注明生產時間、班次、論次、類別等信息。存放一年后,將此酒“盤勾“,盤勾兩年后,共經過三年的陳釀期,酒已基本老熟,進入“調勾”和“品勾”的精心勾兌階段。成品需要平衡八個月后方可上市,一瓶醬香酒歷時五年以上方成。